推广 热搜:

孩子们最头疼的数学,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学

   日期:2024-09-12     来源:www.gaadq.com    浏览:374    
文章简介:数学,什么面貌什么滋味? 孩子们愕然愧怅:数学应该是最头痛和最讨厌的题海!的确,每次数学考试过后,多少孩子面对父母哭丧着脸……父母愁眉不展:数学大概是最抽象与最枯燥的知识!的确,只有数学家们才会在数学的圣殿里津津乐道。老师们扼腕长叹:数学可...

数学,什么面貌什么滋味?

孩子们愕然愧怅:数学应该是最头痛和最讨厌的题海!的确,每次数学考试过后,多少孩子面对父母哭丧着脸……

父母愁眉不展:数学大概是最抽象与最枯燥的知识!的确,只有数学家们才会在数学的圣殿里津津乐道。

老师们扼腕长叹:数学可能是最难教也最难学的课程!的确,在中小学里喜好数学、成绩好、又学得比较轻松的孩子不太多。

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,常常要面对别人的提问“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枯燥的数学呢?”

作为教育工作者,贲老师从教26年,从乡村小学到全国赛课一等奖,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;

作为一位普通的父母,贲老师从和女儿的相处中,愈加了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程度。

今天的“友林说课”,听贲友林聊聊家庭教育中那些父母需要注意的事情,教育需要老师和父母一同为孩子创建美好的成长环境,由于贲老师说,“数学是有趣的,学习是好玩的!”,与君共勉!

误区1:认知错误

数学是枯燥乏味的,常识教学都归老师管

友林说:

“常识原本就是好玩的,它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”

先看一张来自互联网的图片:

读完“数学铭”,心中何滋味?

作为父母,作为老师,需要努力的是,和孩子一块感受“数学好玩”。

推荐一个数学家王元买西瓜的故事。

王元家楼下有位卖西瓜的魏师傅,他卖西瓜不称重,分大瓜小瓜卖,大瓜三元一个,小瓜一元一个。看着大瓜小瓜尺寸差别不是非常大,不少人都拼命的往小瓜那边挤。王元让他太太买大的,王太太挑了两个大瓜,交了钱,看看其他人都在抢小瓜,又有的犹豫:“大的贵3倍呢…”。王元笑着说:“大的比小的值!吃瓜吃的是什么?吃的是容积,不是面积。那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三分之二稍弱,容积可是按三倍平方算的,小的容积不到大的30%,当然买大的赚。”王太太点点头,又摇摇头:“你算的不对,那大西瓜皮厚,小西瓜还皮薄呢,算容积,恐怕还是大的吃亏。”王先生胸有成竹,点点头道:“嘿嘿,你别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却是三个瓜的,大西瓜只有一个,什么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积看。”

看完故事,大家哈哈大笑。当然,学数学,不是为了买西瓜。从王元买西瓜这个有趣的故事中,大家发现:研究数学的人,其看待世界、剖析问题是非常理性的,不会盲目从众,维持着我们的独立考虑。这,就是人在学数学之后积淀的素养。

说到数学,好像是理性的,抽象的、严肃的,工具性的,与“人文”相背的。而我所说的,是数学的理性考虑带来的内心体验与精神旅游,我以为这就是陈省身先生所说的“数学好玩”。

学数学不止是获得一种计算办法、计算技能,更培育了个体所必需的基本素养。这正是数学带给孩子们最为宝贵的东西。

误区2:表达错误

直白告诉的教育方法,转嫁责任给“第三方”

友林说:

“父母的直白告诉,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考虑的机会”

对待孩子的数学学习,家庭中的表现有两种极端,一是包办代替,越俎代庖;一是漠不关心,放纵自流。毋庸置疑,这类都是不适合的。

父母给予孩子数学方面的指导,关于常识的理解,忌直接告诉;关于技能的练习,忌机械重复。

假如孩子问你数学方面的问题,你感觉你能讲了解、讲准确,你可以适合解说;假如父母感觉讲不了解、讲不准确,建议不要讲,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考虑。

父母的直白告诉,总是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考虑的机会。父母还要鼓励孩子把我们的想法与同伴、与老师进行交流。数学问题,不是你讲了解了,孩子就想了解了;但孩子能讲了解了,他一般是想了解了。

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。一些父母把孩子的数学学习问题“承包”给了“家教”或“转移”给了社会办学机构。父母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一下:校内未能学好,校外就能学怎么样?不烧钱未能学好,烧钱就能学怎么样?

误区3:思维错误

倾听太少,盲目付出,没真的站在孩子角度

友林说:

“父母要做的是蹲下来,真的地倾听与接纳”

作为父母,大家常常在想,孩子的数学学习,大家要做些什么?

我感觉,大家父母是不是重新揣摩一下:孩子可以干什么?父母可以不干什么?

常言道:懒惰的母亲,总是培养了勤劳能干的女儿。如此的说法有的“片面”,但其也是有肯定道理的。学习,是孩子的事。面对孩子的数学学习,其实也不止是数学学习,父母努力要做的是“倾听”与“接纳”。

《城南旧事》中,惠安馆里的秀贞在别人的眼中,是个疯子,但却是英子结交的一个朋友,英子和她在一块,不由得说:“我喜欢你,秀贞。”嘴唇厚厚敦敦的青年在一群人眼中,是一个坏人是一个贼,而英子说:“不!”两位数的加法,在大家成人的眼中,是那样简单。然而,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小英子的眼中,却是另一番景象:两位数的加法真难算,又要进位,又要加点,我只有十个手指头,加得忙不过来。算术算得太苦了……

面对孩子们和大家不同的想法,大家会把这类想法看得“更美些”吗?

大家需要“弯下腰”“蹲下身”,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世界,以解析的态度与办法重新认识孩子。当然,大家还要意识到,大家是成人,大家需要用成人豁达的胸怀接纳孩子的世界。陶行知先生说:“每人都说孩子小,哪个知人小心不小;你若小看孩子小,便比孩子还要小。”

“或许,你的想法更美些。”对待孩子的想法,大家需要像英子父亲那样,不是敷衍搪塞,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尊重、理解、接纳、赏析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